它作为四德之长犹如四时之春,万物皆由此而发生,故在人之仁,则为百善之长。
人虽灵于万物,但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,是生生不息的结果。三、情感即是理性 如果说,理学派(即程、朱)预设了一个道德本体即性理,以肯定情感的地位和作用。
[56]《语录上》,《陆象山全集》卷34。[19]《中庸》第一章,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。在程颢看来,自私而用智之情,实际上是一种蔽,即蔽于一己之私,故不能廓然而大公,即不能普遍化、理性化。但是,只理解为形而上的本情、本心,也不完全正确。孟子的道德理性不是建立在纯粹知性之上,而是建立在情感体验之上,是情感的扩充,即普遍化、理性化。
很明显,程颢决不是一般地反对情感,而是反对个人的感性化的私心私情,提倡普遍化、理性化的情感。[58]《语录中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卷2。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说,儒家的理想如此,这里有一个普遍有效的社会伦理原则,此原则又是与上面讲述的亲情之爱联系在一起的。
程颐批判以博爱为仁的思想,强调的是仁的形而上的超越性的一面,至于他人的误解,则自不关其如此立论之事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[1]《论语·学而》。而朱熹在描述仁时,也多主于其爱的意思,用词也非常特别,如温然、温和冲粹、亲切、鲜嫩、可怜意、意思可爱、自然底、无计较、无睹当底等等,都是轻柔、温和的词汇,有意思,也耐人寻味。综上所述,仁是表现儒家自然伦理观的核心范畴,立论虽各有不同,但由家族到社会乃至自然的普遍伦理关怀,是其主要内容。
[23] 见鸟兽临死时的哀鸣战栗而生不忍之心,也是仁之发动。以孝悌为主要内容的亲情之爱成为儒学家族伦理的核心,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。
宋明儒学复兴的先声、唐中后期古文运动的主将韩愈以博爱训仁,理学家对此多有微词。戴震虽同样以生生之德训仁,此生生之德在天为气化之生生,在人为其生生之心[57],但此生是直接与人的个体生命与生理需要联系在一起的,日用饮食即是人道之所以生生者[58]。追求概念的准确性,是朱熹哲学的一个特点,虽然远没有、也不可能达到像西方哲学那样的逻辑清晰性,但在中国哲学家中倒显示他在这一方面较为特别的一面。《中庸》也说:仁者,人也,亲亲为大。
孟子提倡仁政,舜是其所推崇的行仁政的典范,有人这样问孟子,舜贵为天子,如果他的父亲犯法了,舜会怎么办?孟子说,舜会放弃天下,背着他的父亲逃至东海之滨。[10] 孔子曾向学生谈论自己的志向: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所以孔子的学生有子说: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?[1]孝即对父母之爱,悌则是对兄长之爱。在《仁说》中,朱熹也特别提到仁作为心之德的问题。
朱熹认为,如果天地有心,就是以生、生物为心,人与物得此而生,亦以此心而为心,这就是仁,就是心之德。一为心之德,爱之理[42]。
[31]《正蒙·天道》,《张载集》。这就是万物一体之仁所反映的儒家的自然伦理观。
儒家以自然伦理为基础的道德伦理观,对解决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问题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,是儒家奉献给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。所谓德者,得也,是从心之源头处说,即源于天地生物之心,这与程颢讲从那里来,是一个意思。[28]《正蒙·乾称》,《张载集》。[50]《语录一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卷1。以后的封建社会,以孝治国更成为大多数帝王的治国纲领。这就是孔子所讲的儒家仁者的情怀,他所看到的是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[20]的自然,这与老子的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[21]确实不同。
[42]《孟子集注》卷1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。此外,孟子还指出一个现象:君子之于禽兽也,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。
同以前的儒者一样,刘宗周也用生生之理、天地万物一体来说明仁,但意义已经有很大的不同。[34]《二程遗书》卷18,《二程集》。
王阳明讲仁,也确实是紧扣在万物一体上讲的,而其晚年向学生传授的《大学问》,就是在讲这个问题。这一点特别受到了理学中气学一派的批判。
刘宗周通过对这些源于孟子的古老命题的改造,对理学的形上学进行了初步的消解。[29]《正蒙·乾称》,《张载集》。信乎朋友有道,不顺乎亲,不信乎朋友矣。此生落实在人上说,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性,所以说生之谓性。
忠恕表明了儒家学者对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的认可,这一认可充分肯定了主体间是可以沟通的,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理解的鸿沟。具体地说,天地间的生意、生气就是此理、此目的的生动体现,比如一团和气、春意盎然等。
同程、朱一样,王阳明也把仁界定为生生不息之理[50],此理就展现在自然界生生不息过程中有渐的变化、流行,渐是变化流行中由此及彼的次序,这正可以体现自然界的目的,即天地之心。[36]《二程遗书》卷18,《二程集》。
不过,刘宗周倒是在另一个角度上对心本体论的形上学进行了消解,这也表现在他的仁说中。无他,达之天下而已也。
《大学》之明明德,王阳明以为是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,亲民则是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,而最终所臻的境界是天下犹一家、中国犹一人。孔子的解释,对父母的三年之丧表现的是对得于父母的三年之爱的最起码的补偿,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,就是不仁,也就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。落实到情感上说,仁发用而表现为恻隐、恻怛、不忍、慈爱等道德情感。[38]《二程遗书》卷11,《二程集》。
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: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[13]。孔子、孟子所说的这两种情况说明了一个问题,即道德与法律的冲突,当二者非要择一不可的时候,他们选择了前者。
[54]七尺,当然是在说人的形体,万物皆备于我也首先是在人的形体上说。关于至善与无善无恶的问题,在阳明后学中引起很大的争论,晚明的刘宗周就坚决反对无善无恶的说法。
[41] 程颢还用觉来说明仁,他举了一个例子,以为医生切脉最可以形容仁,如果我们能感受到与人、与物的血脉贯通、痛痒相关,我们就做到了仁,如四肢痿痹麻木而丧失知觉痛痒,谓之不仁。体与性合而言之,都源于太虚。